期待了半年的《火星救援》并没有让我感到失望。

写在观影之前

早在今年6月份看到一段预告片之后就将这部电影加入了待看片单,等了半年,在好莱坞大片云集的11月,也没有去看任何影片只等着这一部。马特达蒙,最喜欢的演员,星际宇宙,最喜欢的题材,有这这样的组合怎能不让人期待。

火星救援 马特达蒙

写在观影之后

终于在等了半年之后,在25号看了0点场,电影没有让我失望,当然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也并没有超出想象。或许是《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的铺垫,让我对此类讲述宇宙的电影有了最基本的感受,宇宙浩瀚的视觉体验,飞船对接的惊险,以及人类在广袤宇宙的渺小。

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如果稍微做过一些了解,看电影之前应该就能预料到电影中发生的事情,而正是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我更加期待的是导演和演员如何在故事剧情整体都被观众了解的情况下去推动剧情的发展。这部电影由Andy Weir小说改编,虽然没有看过小说,但是经过小说的验证,剧情并不会离谱到哪里,所以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对整个剧情的设定,情节的发展都没有找到比较大的漏洞。电影基本在沿用两条线叙事,火星上马特达蒙的生存挑战,地球上的营救计划的展开,总体沿用这两条故事线,而中间也穿插了赫尔梅斯号飞船上的故事,到影片的结束,赫尔梅斯号上的故事线和马特达蒙的线合二为一。从剧情上来看,故事整体发展都很平淡,也像之前看到的一些评论说的那样,导演尽量的在克制并没有打温情牌,即使是在片尾才出现的爱情线,也只是淡淡的一笔带过,而主角的亲情戏也是一再的克制,犹记得其中的一个镜头就是马特坐在火星的高地上,镜头从背后绕到前面,而中间伴随着马特的遗言式的自白,这也是我唯一能够想到的提交亲情的戏份。而相比《星际穿越》中的亲情带来的感动,导演 [[Ridley Scott]] 一再的将电影的重心放到营救的整个过程中。

影片是和同学一同前去观看的,部分同学说故事发展太平淡,高潮不明显,其实这部片子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片子在极尽所能渲染出火星壮美的地貌的时候无意中拖慢的剧情。在开场火星风暴袭来快速的剧情推动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马特自救,种土豆之后故事发展就趋于平缓,用淡淡的叙事来铺开,当然最后我能感受到的高潮就是赫尔梅斯号去接马特的时候,这也是全片的最高潮,只是现在回想来,似乎感觉到来的太快,而结束的也太快。

再说到表演,这就不得不提到马特达蒙,几乎是用他一个人的演技支撑起了整部影片,早在《谍影重重》《天才雷普利》《心灵捕手》的时候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个性演员,更让我震惊的是他曾经和本阿弗莱克凭借《心灵捕手》获取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这样一位实力派的演员竟然能够在剧本创作上获得如此殊荣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而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同样没有让人失望,我甚至觉得马特可以凭借这部电影去拼一下奥斯卡最佳男主,令人印象深刻地几场戏出现在开头的自救,在风暴过后,马特被天线击中,他有条不紊的从身体中取出天线的情节实在让人无法忘怀。另外在更多的自白中自然地表现出那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只有马特能够表现出来。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这就是一部靠马特自救和段子组成的电影。而说到配角,我竟然认出了《纸牌屋》中的那个死掉的记者,是纸牌屋中死掉了所以来拍电影了吗。然后那个黑人主管也看的眼熟却也无法想起在哪里见到过。而赫尔梅斯号上得中尉是杰西卡·查斯坦,这位演员在当时《星际穿越》的时候认识了,但是因为这部戏中的戏份也并不是很多,只在开头很果断的决策和结尾营救马特的时候有些表现,而其他方面只能通过马特说的音乐品味太差来侧面描写一下,所以也看不出演技的好坏。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那个呆萌呆萌的天体物理学家,虽然出场时间也并不是很多,但是却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会心一笑。从第一个躺在床上的镜头,到后来开“爱隆会议”,他的表现非常的高效到位。他把那种科学家的自信气质和学术范儿用一种诙谐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他的方案也是整个拯救计划中很重要的部分。

在说到娱乐性,对我来说,娱乐性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应该就算是话题效应了,如果从今年6月份算起,我已经期待这部电影超过了5个月了。对我来说,娱乐性的体现已经足够充分,而在11月份,好莱坞电影集中上映的前提下,我相信《火星救援》也还是依然能够保证充足的话题性。而从另一方面,电影创造出的火星场景来看,也足够具有话题性,从《地心引力》创造的宇宙世界观,《星际穿越》创造的黑洞,好莱坞几乎在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刷新着我们的宇宙观。而今年几乎是 NASA 的新世纪元年,就在《火星救援》美上映的前几天,NASA 宣布火星发现水,这简直就是给这部影片一个巨大的广告宣传,再到 NASA 今年公布的冥王星的图片,整个世界都被宇宙震撼到了。

冥王星 NASA

最后在豆瓣上我会给剧情8分,表演8分,娱乐性9分。当然这都是带有私心的评分~(≧▽≦)/~啦啦啦。

电影删减

国内版删去马特达蒙光屁股一段戏。其实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电影比这个过分的要更多,难道广电只是想刷一下存在感吗?什么都插手一脚却也并没有什么用。可是下面才是我想说的,在我告诉周围人这个删减的时候,周围人竟然说删得好,至于为什么删得好,我是无法理解的,当更重要的是或许是很多人以及习惯了这种删减的日子了吧。

写在看书之后

书里解答了我很多观影之后的疑问,帆布的疑惑,栖息仓中的爆炸等等,还有关于火星上大气的气压等等。

当然在电影过后看书的一大缺点就是在看到角色名字的时候不知不觉会在脑海里浮想起电影中的面孔,所以在看大部分沃特尼的自述的时候会想起马特达蒙。不过对我还好,我能记住的演员也就是赫尔梅斯上得几个航天员。当然下面我还要说,其实书中对这些角色的描写我觉得更成功,甚至从几句对白中表现出来的感觉抵得上电影中的画面和情节。

电影对书中内容的改编:

  1. 两辆漫游车 书中对于漫游车的改造远远超出电影中的描述,沃特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改造漫游车,而这部分情节在电影上被省去了,或许是从电影表现来看并不是最佳的情节。在电影后半段时期,火星上的交代变少,更多的是展现火星神奇的地貌,而书中反而不是这样,在漫游车改造的过程中,沃特尼失去了地球的联络,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改造漫游车。并且在之后的移动过程中是没有和 NASA 的联络的。

  2. 电影中删减了很多沃特尼去往3000+公里外的 MAV 的情节 这也是在上面说到的一点,沃特尼在前往 MAV 的过程中没有人去协助,只依靠自己的努力,小说中甚至描述了他遭遇火星沙尘暴的情节,而在电影中几乎完全没有被提及,这也导致我在观影中感受到的电影中后段故事趋于平缓,当然这可能也是为了缩减电影时长而不得已为之,但是这一段沃特尼自救的部分真是惊心动魄,既紧张又充满刺激,当然在我为沃特尼这种临危不乱的精神敬佩的时候,沃特尼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快到达目的地了。

  3. 小说中对配角形象的塑造更加成功 这里我不得不说,小说对这些配角的形象塑造更加生动。小说中在赫尔梅斯上得情节描述较电影多,而小说对地面 NASA 等的描述较小说少,所以从小说中能看到诙谐幽默,时常开玩笑的马丁尼兹,能看到指挥果断地刘易斯指挥官,还有搞办公室恋爱的约翰森,他们的形象,加上之前在电影中留下的记忆,共同组成他们成为一个角色的特征。

  4. 对指挥官刘易斯的改编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最后是指挥官刘易斯去营救的沃特尼,其实当时看完电影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但是后来想一想,虽然航天员什么方面都会训练一下,但是指挥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让自己代替另一个专业航天员去营救沃特尼,当然这也可能是电影剧本的要求吧,因为我对那个人也真没多少印象,赫尔梅斯上一共六个人,上面提到的3个加上沃特尼,剩下的两个实在是没什么印象了,所以在最后电影中换成指挥官也情有可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