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次 vim 的组内介绍的大纲。记录一下。
大纲
Vim 多模式编辑器
Normal mode
Insert mode
Visual mode
Command mode
插入模式
i 进入 insert mode,在光标为之前进入插入模式
I 行首非空字符前插入 , I 等同于 `^i`
s 删除光标下字符,并进入 insert mode, 等同于 `cl`
S 删除光标所在一行,并进入 insert mode 行首 , 等同于 `^C`
a 光标之后进入 insert mode
A 光标移动到行尾并进入 insert mode , 等
Read more ...
计算机中通常所说的寄存器 Register 一般指的是 CPU 中的寄存器,用来暂存 CPU 处理所需要的指令,数据等等。 Vim 中同样也有寄存器的概念,使用的方式和概念也和 CPU 是非常类似的。
Vim 的寄存器可以看成 Vim 中额外用来存储信息的区域,虽然看不见,但是如果使用 x, s, y, p 等等命令的时候都无意识的使用到了 Vim 的寄存器 (register).
Vim 中每一个 register 都可以通过添加双引号的方式来访问,比如 "a 来访问 a 寄存器。
可以通过选择然后使用 y 来将内容放到寄存器中,比如 "ay 来
Read more ...
Vim 的设计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if you write a thing once, it is okay. However if you’re writing it twice or more times, then you should find a better way to do it”.
Vim 的 Macro 就是用来解决重复的问题。在 Vim 寄存器的文章里面已经对 macro 有所涉及, macro 的操作都是以文本的方式存放在寄存器中。
简单使用
录制 macro,在普通模式下使用 q + [a-z] 26 个字母中的一个:
Read more ...
突破 Claude Code 5小时限制:利用 GitHub Copilot 代理 Claude Code 请求
如果大家高频使用 Claude Code 进行代码对话和生成工作的话, 经常会遇到 5 小时的限制。 幸运的是,如果你已经订阅了 GitHub Copilot,现在有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通过本地代理将 GitHub Copilot 的 Claude Sonnet 4 模型转换为 Anthropic API 格式,从而绕过 Claude Code 的使用限制,继续享受顶级的 AI 编程体验。
Claude Code PM 开源项目: 给你的 Claude Code 配置一位 PM
在我使用使用 Claude Code 过程中,借鉴 Kiro,我逐渐习惯让 Claude Code 编写一个产品设计书放在 docs 文件夹下, 然后我会仔细地审查这一份产品设计文档, 修改其中的不明确的点, 或者是说 AI 理解错误的内容, 然后再让 Claude Code 通过这一个产品设计书来实现完整的代码。然而今天我看到的一个开源项目 Claude Code PM ,则是将我上面实现的这一套文档驱动的开发流程转变成了更专业的,更符合团队业务需求的流程,并且引入了敏捷开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及时是一个人的项目,通过 Claude Code PM 的流程约束,我发现 Claude Code 的智能程度也提升了不少。
Crystal: 多 Claude Code 实例管理器
之前的视频当中介绍过了 Claudia,它是一个 Claude Code 的桌面管理器,它将很多 Claude Code 的终端功能迁移到了桌面版当中,它也支持在应用内直接和 Claude Code 进行对话,但是它缺少了一个核心的功能,那就是当我在同一个项目中开启不同的 Session 时,有可能产生冲突,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官方的解决办法是使用 Git worktree,在开发不同的功能时,使用不同的 Worktree 来隔离每一个 Cloud Code 的环境。 今天要介绍的 Crystal 就是这样的一款可以支持多个 Cloud Code 的桌面客户端,并且每一个会话之间相互隔离。
解决 Claude Code 上下文丢失问题: claunch 项目会话管理
今天在使用 Claude Code 的过程,发生了一件非常沮丧的事情,我远程控制的 Claude Code 电脑忘记插上充电器,平时都是依靠连接的显示器进行充电的,昨天晚上将显示器关闭,导致使用的时候一直都是用的电脑的电池,于是在中午的时候,我通过 [[VibeTunnel]] 连接不上我的 Claude Code 了。并且 Claude Code 中执行的内容也中断了,最关键的是有一些上下文,如果重新再来,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不一致。